农业保险为北疆农业生产 全程护航
夏日的内蒙古河套平原,田畴沃野间孕育着丰收的希望。而一株麒麟瓜苗的“成长记”,恰是农业保险为现代农业护航的生动注脚——从移栽时的“身份认证”,到暴雨后的快速赔付,再到灾后重建的全程助力,保险正从“灾后补偿”向“全程守护”转变,为农户稳稳托住“钱袋子”。
今年7月9-10日,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遭遇强暴雨,24小时降雨量达125毫米,鲜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720亩西瓜大棚被狂风掀翻,暴雨裹挟着泥沙聚集成洪水把部分大棚冲毁,负责人张建军一度心急如焚,一份保单却让公司在两周内恢复生产。“没想到保险这么‘给力’!棚膜还没补完,100万元预赔款就到账了,紧接着绝收地块的55万元赔款也已到位。”张建军感慨。
这份“给力”的背后,是农业保险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转。这场“守护接力”环环相扣:卫星遥感先为地块“建档立卡”,工作人员现场核验锁定承保信息,实现精准承保“第一棒”;灾情发生后,“天空地”一体化体系迅速启动,无人机与地面查勘队协同作业,1小时即可完成受灾范围精准界定,跑出定损“第二棒”;查勘数据实时回传,后台快速完成理算,理赔“第三棒”无缝衔接;最终,保险公司联合农技部门送赔款、传技术,让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落地生根。
从“灾后救”到“灾前防”,农业保险的“防护网”越织越密。2024年夏天,兴安盟玉米遭遇螟虫威胁,人保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启用无人机开展“一喷三防”作业,效率较人工提升50倍,及时遏制虫害蔓延,让农户免受损失。
“以前买保险是‘怕赔钱’,现在是‘不赔钱’。”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哈日嘎那嘎查农户老张的话道出了变化。他给自家50亩玉米上了“双保险”:一份保成本,一份保节气指数。2024年人保财险内蒙古分公司中央及自治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累计理赔12亿元,为33万户农牧户恢复生产、减少灾后损失提供支撑。
2025年8月,呼和浩特土左旗农田积水成涝,人保财险内蒙古分公司紧急调运100台抽水泵组建抢险队,全力排涝保田,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;巴彦淖尔乌拉特前旗西瓜因灾滞销,人保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在政府统筹下认购十万余斤“爱心瓜”,打通销售堵点。从抢险救灾到助农纾困,保险服务正延伸至农业生产全链条。
如今,在内蒙古的田野上,农业保险正悄然改写“靠天吃饭”的旧模式。从精准承保到灾前预防,从快速理赔到产销帮扶,这张“安全网”既兜住了农户的风险底线,更激发了农业生产的活力。正如张建军所说:“有了保险护航,种地更有底气,丰收的‘剧本’才能稳稳写下去。”
农业保险的创新实践,不仅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动体现,更成为筑牢粮食安全防线、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,让更多农户在变幻的气候中,握住了丰收的主动权。